#1
|
|||
|
|||
中國紙媒的劣勢,竟是數位出版的優勢
薛良凱 2006/09/18
最近幾個月(2006年第四季),有超過十場數位出版研討會在台灣各地舉辦。不知道是巧合,還是英雄所見略同,只要一提到數位出版,講者就會展示一下彼岸的電子雜誌,然後開始品頭論足兩岸出版優勢與劣勢。 其中一個共通的觀點是,「大陸的出版品,無論是那一種形式的出版,水準都遠遠在台灣之下」,「台灣還是華文圈出版的重鎮」,「大陸受到思想限制,寫不出什麼獨創的內容」等等。針對以上說法筆者是不能完全同意的,這裡要說一個不同角度的觀察,試試看是不是可以從一個社會發展演變,解釋今天中國的數位出版。 宣洩式發展 中國紙張媒體(紙媒)確實受到很嚴格的控制,不但出版社的數量受到規範,所出版的刊物也必須接受審批,沒有按照規定的出版,那就算是違法;限制本國以外的資本進入出版界,也一直是中國的政策,這狀況直到今日都沒有改善。 就如同以往中國每個朝代一樣,文字發表受到限制,只好出版「安全刊物」。例如轉出版研究關於考古、醫療、旅遊、商業、學習之類的,盡量避免出版意識型態或思想的刊物。台灣就沒有這樣的限制,事實上,在台灣出版根本不需要通過任何審查,任何人可以透過任何方式出版刊物,只要你準備好內容,再請印刷廠幫你印刷、裝訂就完成了。 一個作者無法按照自己的意願寫出想寫的東西,或是出書受到層層限制,那感覺一定很「悶」。 網路在中國的出現,就如同溺水者突然抓到了浮木,「終於可以暢所欲言」是我對近代中國網路發燒的感觸。 原本紙媒出版在中國是一個到處受限的產業,搖身一變數位化之後,空間與廣度同時增大。一大堆想說話的人,終於找到宣洩的管道;反過來說,一批想閱讀的人,現在終於有「真正的內容」可以看了。 網路思想不受限嗎? 我想全世界的政府都一樣,極力想制訂一些政策或法律約束網路上的暴力、色情或是不當言論,但是至今還沒有成功的例子。台灣曾經試圖進行網站分類,不過網站的數量、位置、隱匿性、蒐證難度、判斷違法依據以及架站的便利性,這個夢想幾乎難以辦到。 尤其是網路的匿名特性,某人在網路上發言、散佈檔案,可能無法追蹤到真實身份,更增加追緝的難度(在網路上,追緝的技術與實體世界完全不同,犯案者有時技術比追查者厲害數倍)。 中國網路受到思想限制嗎?這是一個難以回答的問題,因為在政府「宣稱」什麼都不行的網路下,卻是什麼都可以找到。尤其是筆者認識某中國網友的簽名檔最有趣:「看站有法輪,抓檔有代理;不自由,毋寧死」。(從中國連到世界的網站,有些會被阻擋受限,法輪功一向研發可以突破中國政府封鎖的程式,裝上之後就可以越過限制,看到所有被封鎖的網站。) 數位出版的動機不同 從出版(內容供應者)的角度看,台灣數位出版是被動的,中國卻是主動的;從讀者的角度看,台灣是紙本就很夠看了,中國則是暫時僅能從網路上找到得以滿足的內容。 如果一個社會,出版與閱讀動機是來真的,那麼這個動能終將逐步成長,成為一股潮流與趨勢,中國數位出版就有這個味道。 一方面,中國數位出版者腦筋想的是真正的出版,就是想取代長期紙本內容的不足,成為另一種新內容;另外一方面,當地讀者也真的想閱讀,補足紙媒資訊的不足,儘管現在有了還不太成熟的數位版本,但是這種「出版品」內容多采多姿又不受拘束,為什麼不讀? 大陸除了讀者的需求,還有其他需求可同時透過數位出版完成。比方說大陸的戶外廣告媒體版面是受約束的(像是高速公路兩邊的T行巨幅招牌、戶外看板等等),紙媒在這麼大的國土下傳銷能力有限,電視又被固定時段約束。相對之下,數位出版或許能取代以上這些廣告的不足點,網路能用最簡單、最便宜、最不受限的方式,最快讓最多人看到。 這樣,或許可以解釋中國紙媒的劣勢,竟是數位出版的優勢;紙媒發展興盛的台灣,卻相對沒有蓬勃發展數位出版。這真是一個諷刺的巧合。
__________________
543 543 543
|